他是一位畫心專家
醫學手稿里隨處可見的
一幅幅心臟解剖圖記錄著醫學的嚴謹
他是一位發型師
幾十年如一日為夫人盤起的
“教授牌美發”見證了愛情最美的模樣
他是一位醫者
用簡單而純粹的一生
書寫對醫學的執著與熱愛
他就是江蘇省醫學終身成就獎獲得者
我院心胸外科專家石仲岐教授
紅心向黨 初心如磐
石仲岐出生于革命烈士家庭,從2歲起便與姐姐相依為命,是左鄰右舍的百家飯養活他們長大。貧窮在他求學的道路上設立了道道阻礙,但流淌在身體里的紅色基因讓他在困境中始終保持樂觀向上。
交不起學費那就在學堂上課時趴在教室外的窗戶上聽課,沒有紙筆就用樹枝在地面上練習橫平豎直,在那個溫飽都需要每天憂愁的年代他在學堂里看到了生活的光。所以為了攢學費,他每天起早貪黑去地里撿肥料、去周邊店里干活。當回憶往事時,石仲岐總說可以坐在教室讀書學習是他童年最快樂的時光。
1958年,石仲岐考上了南通醫學院,成績優異的他靠著助學金和獎學金順利完成學業,大學期間他一直擔任年級團支部書記,并于196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他說:我是國家培養的,我的所學一定要回報國家。
1963年,從南通醫學院畢業后的石仲岐就到了南通大學附屬醫院工作。每天早早地去病房查看患者,上臺手術,手術結束后再去病房看望患者,閱讀書籍,整理筆記,往往回到宿舍都已是凌晨,忙碌而簡單,每天醫院與家兩點一線,沒有假期,也沒有其他業余活動時間,這就是石仲岐的日常。身為妻子的許慧娟總說石仲岐大部分時間都在醫院,家只是他回來休息的宿舍而已,雖是埋怨,但同樣是醫生的許慧娟更多的是對丈夫的心疼與理解。
一天晚上有個急診患者急需胸外科手術,當時因闌尾炎腹痛的石仲岐聽到有緊急手術就立馬洗手上臺,似乎忘卻了自己的疼痛,凌晨二點手術結束下臺時他已經疼得滿頭是汗,科室同事立即為他辦理住院,當手術打開腹腔時,因炎癥擴散闌尾已經開始出現缺血壞死,大家敬佩石仲岐的忍耐力,更佩服他對患者的那份盡心盡力。
大醫精誠 德技雙馨
1979年,由石仲岐、嚴煜等組成的體外循環團隊赴上海醫科大學、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廳進修心臟外科。在進修期間,他認真學習與記錄,厚厚的一本由繩子串起的上海醫院病史錄的本子上記錄了他進修期間參與的每一例病例,從入院、手術經過到術后病情記錄,并將手術視野圖繪制在旁,以便更加清楚地還原手術經過。半年后他將這本厚厚的筆記帶回醫院,也將體外循環的先進理念與技術帶回來,推動了我院心內直視手術和心臟瓣膜置換手術的開展。
最初開展體外循環技術的時候,由于缺乏監護條件,每次遇到大手術石仲岐都要承擔起醫生護士和家屬的角色,在患者床旁守護,監測心電圖,定時量血壓,以便第一時間發現病情變化及時處理,累了就在患者床旁的水泥地上鋪一個簡易床躺一躺,等到患者平穩度過危險期才能放心回家睡覺。因為長期不規律進食,石仲岐在四十多歲時因為胃出血做了胃大部切除術,大家叮囑他一定要規律進食保護好殘胃,但一旦投入到工作中他依舊廢寢忘食。
1992年8月,重癥監護病房開科,石仲岐兼任主任。因為是無陪護病房,患者缺少家屬的陪伴,所以石仲岐對術后患者的心理護理非常重視。在一次夜間查房時,石仲岐了解到一位術后三天剛撤離呼吸機的老人不肯進食,不管責任護士如何安慰都是拒絕。石主任就來到老人身邊用家鄉話打招呼,告訴她術后恢復得很好,子女都很孝順,好好配合馬上就可以和家人團聚了。然后在老人的病床旁坐下,為老人削了一個蘋果,用刮勺慢慢將蘋果刮成果泥親自喂給老人吃。經過石仲岐的勸慰,老人家變得越來越開朗配合,石仲岐也用實際行動給年輕醫護們上了一課。
迎難而上 勇于擔當
1994年的一天,石仲岐接診了一位年僅15歲的學生汪志穎,因主動脈竇破裂合并主動脈瓣狹窄,病情危重。該疾病在當時極為罕見,石仲岐帶領團隊查閱了大量國內外文獻,針對病例反復研究,制定最優手術方案,最終決定在體外循環條件下進行主動脈竇瘤切除修補術和主動脈瓣下隔膜切除術。這種手術當時醫院從未做過,加之手術時間長,心臟復跳困難,風險極大。為確保手術成功,在嚴煜、劉俊華醫師的協助下,石仲岐親自主刀,打開了小志穎的胸腔,將一根根血管分別割斷后與體外循環機連接,體外循環機工作了,小志穎的心臟被迫停跳50分鐘,在這50分鐘內,石仲岐順利施行了主動脈竇瘤切除修補術和主動脈瓣膜下隔膜切除術,4個小時的苦戰,手術順利結束,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與護理,小志穎終于康復出院。
作為一名醫生,石仲岐堅持實操與理論并重,他注重培養人才,敢于探索新的手術方式。面對患者,他不分貧富,總是設身處地為患者考慮,選擇最優治療方案為患者省錢;面對有風險的手術,他就是團隊里的主心骨,只要有他在,大家都覺得安心。石仲岐認為醫學就是一個終身學習,終身奉獻的過程,所以要與時俱進,掌握高精尖的技術,迎難而上,勇于擔當。
先做好學生 再當好老師
要做一位好老師,首先要做一名好學生,這是石仲岐在從教之路一直秉承的理念。所以無論課堂大小,只要是給學生講課他都會認真備課,查閱書籍,將最新的理論知識融入課本,翻閱病史記錄,將臨床案例穿插其中。為了讓學生們更好地在臨床中分辨先天性心臟病的心雜音,他就將心雜音放大后錄到磁帶上放給學生們反復聽,將無聲地文字轉化為真實的聲音。
翻看四五十年前石仲岐的備課本,清晰工整的字體,講課要點的記錄,各角度的胸部臟器素描解剖圖,一張張,一本本,記錄了一位醫者守護生命和傳道授業的嚴謹,泛黃的紙張間映射出一位長者在夜深人靜時披著外套在微弱的燈光下奮筆疾書的身影。
石仲岐畢生精力傾注于胸心外科的發展,多次出席國內外學術會議,發表論文50多篇,編著《外科手術學》,獲市優秀科技論文獎20余篇,科技成果獎2項,市科技進步獎1項,新技術引進獎6項,多次被評為醫院優秀黨員、優秀衛生工作者,2011年榮獲“南通市胸心外科終身成就獎”,2019年榮獲“江蘇省醫學會醫學終身成就獎”。面對榮譽,石仲岐總是淡然看待,因為他認為醫生的本職就是救死扶傷,而他只是做了一名醫生該做的事。
一頭秀發 一世溫柔
雖然工作忙碌,生活平淡,但石仲岐卻并未忽視家人,而是把對家人的愛都放在了生活細節里。妻子許慧娟三十多歲時患了心肌炎,醫院發了三次病危通知。為了更好地對妻子進行生活上的照顧、心靈上的疏導,石仲岐決定每天晚上將她用輪椅從病房推到宿舍,次日凌晨再把她從家推到病房,如此一推就是一年多。后來經過精心治療,許慧娟終于脫離了危險,逐漸康復,自此石仲岐就為妻子建立了“健康檔案”,這本檔案里有許慧娟每次的就診記錄,藥物名稱、服用方法、乃至每種藥物的包裝盒都平整折疊在內。
許慧娟擁有一頭令人羨慕的秀發,而這秀發的背后是幾十年如一日的相濡以沫。那個年代理發店少,去店里打理頭發需要排隊等很久,為了節省時間,石仲岐提議幫夫人理發,盡管一開始效果并不如意,但熟能生巧后,許慧娟的發型越來越清爽大方。每周的洗、梳、盤以及平常的頭發整理是石仲岐的必修課,從青絲到白發,一絲一縷、年復一年。他們夫妻二人的故事也成為通大附院人津津樂道的伉儷情深的典范。
2023年1月石仲岐去世,妻子許慧娟將石仲岐的醫學手稿、榮譽證書等全部捐贈給我院文博中心,希望將石仲岐那份對醫學事業的執著與熱愛傳遞給更多人。
(供稿:朱志紅)